在臺北市松山區的一處辦公大樓一樓,有個安靜低調且可以讓人自在放鬆的小園地,平時會有幾位年齡不一的青少年來到此地,他們有時候會各自坐在角落默不作聲,時間到了就自己離開;有時候則會一起動手畫畫、開心地聊聊。在繁華熱鬧的臺北市,他們或許顯得邊緣、顯得孤單,然而一旦進入這個空間,就能獲得最溫暖的陪伴。這個與眾不同的青少年療癒基地,就是「臺北市倪華先關懷慈善協會」(以下簡稱NEED)的所在地。
分享母親大愛,願每個孩子都獲得幫助
NEED是在杰運汽車創辦人劉承鈞的全力支持所成立的慈善機構,倪華先正是劉董事長母親的大名,年輕時他曾在求學路上因誤入歧途而中斷學業,是母親堅持的陪伴與關愛,將他從邊緣拉回正軌。如今,他創辦協會的初衷正是將當年母親對他的「無條件支持」繼續傳承下去。他相信:「既然我能走出來,那就代表其他孩子也能,只要有人願意陪伴。」
也正因為如此,陪伴成為NEED最重要的核心理念,在公益事業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的執行長Coral表示,目前NEED服務的青少年約20餘位,年齡層分布廣泛,這些孩子多半歷經中輟、拒(懼)學、憂鬱、親子衝突、情緒問題等狀況,難以與外界建立連結。「但我們不逼、不催,給他一個空間,一起安靜坐坐也可以,願意說話了,就一起聊聊。」暖心陪伴,這就是NEED的風格。
耐心陪伴,並用盡所有方法打開溝通
「像是有個孩子第一天來就戴帽子、戴口罩、穿黑衣,完全不說話。」執行長Coral回憶起其中一個服務對象,「我們花了不少時間,終於在一次替他慶生的活動上,讓他主動開口說話了,他說,這是第一次有人幫我過生日。」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,青少年的孤獨感與疏離感其實跟出身背景無關,但無論問題根源是什麼,總得要有人願意接住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,而NEED就是為此而成立的。
▲臺北市倪華先關懷慈善協會執行長Coral。(圖/ESG Times)
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邱小懿主任則特別強調了溝通的重要性,NEED經常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,例如以家長為主體的團體諮詢、青少年的藝術創作及課業輔導等。「我們會把握任何能夠啟動溝通的機會,當然也包括與家長的溝通。」邱主任期待未來會有更多家長一起來加入關懷青少年的行列,畢竟家庭才是每個人重要的依歸,孩子在NEED的支持下回歸正軌,若沒有家庭力量持續陪伴,前功盡棄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。
「我們的孩子不一定每天都願意出門,有時候我要親自去家裡敲門,把他從房間叫出來陪他散步。」站在陪伴最前線的社工蘇威臣指出,噓寒問暖的簡單舉動看似平凡,卻是建立信任關係的必經之路,在取得孩子們的信任之前,耐心等待就是服務的日常;因為認同NEED理念而加入輔導行列的「頌之藝」創辦人廖文君也是如此,她用自己的專業陪伴孩子學習繪畫,同時耐心等待孩子的心牆慢慢鬆動,進而透過畫畫來療癒自己。
打造真正符合青少年需求的避風港
那麼,當中輟或窩居的孩子願意走出來了,然後呢?負責產學開發的陳韋廷主任說:「接下來就輪到我上場了。」當孩子願意邁出步伐,無論是想回學校,還是投入職場技能培訓,他都願意當架接的「橋」,為孩子們探索更多未來的可能性,不管是MBTI性向測評、職涯導覽、模擬面試等,他都會一一用上,藉以幫助青少年建立長期目標與回到正常生活的信心。
「我們不講大話,也不期待一蹴可及。」執行長Coral強調,NEED的陪伴是一條漫長的路,一個孩子可能得花上3、5年,並且現在的社會真正需要幫助的孩子還有非常非常多,因此未來NEED會逐步打造中長期陪伴計劃,為青少年打造如「社區客廳」般的空間,並發展更多住宿與學習資源,不讓重返社會的孩子再度跌落。
NEED不是弱勢族群的收容所,而是青少年的避風港,從「陪你起床」到「陪你面試」,再到「看你展翅」,NEED以寬容的大愛成為接住每一位青少年的那雙手,能夠聽到個案說出「我還想努力試一次」,對他們來說,就是最大的成就感。